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守初心不辱使命 传薪火赓续奋斗 ——中共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3日作者: 浏览量: 1939

1.webp


余生,我要讲好铁军故事、讲好淮南故事,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为淮南发展发挥余热。在安徽省淮南市,有这么一群家喻户晓的老人,他们始终保持着目中有光、胸中有火、脚下有力”的奋斗精神,长期奋战在传承铁军精神、服务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从荒山、田野的脱贫攻坚战到社区、校园的红色基因传承,他们就是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的老党员们。2014年,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老骥伏枥献余热。他们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用不灭的共产党员信念和坚持建成了占地3000余亩的新四军纪念林。

淮河南岸,连绵起伏的山丘,曾经是新四军将士奋勇抗敌的热土。84年前,年轻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2002年迄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崛起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淮南新四军纪念林。一座荒山是怎么变成了一座森林的呢?

淮南市原市长宋长汉找同在研究会的新四军老战士单星、柴慎显、丁朝群3位老同志一起商量,认为应该为新四军建一片纪念林,在记载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代的同时,为这座城市添绿加彩。于是,2002年10月15日,淮南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向全市发出兴建纪念林的倡议。倡议建林时,他们两手空空、钱无一文、地无一分,但却庄严承诺:“兴建新四军纪念林所需资金,自筹解决,不给市财政增加负担。”他们说到做到,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言万语作宣传,千辛万苦做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宋长汉、单星、柴慎显、丁朝群带头捐献,老战士和离退休老同志纷纷慷慨解囊。在捐资建林的登记本上,记录着100多个单位和千余名新四军老战士老同志以及干部职工、数万名大中小学师生的名字。不到一年的时间,建林资金已筹款100多万元。9个月之后,“林为体、碑为魂”的65亩纪念林建成。在随后的19年中,在纪念林周围,社会各界纷纷建起30多个绿化区,面积扩大到目前的3200余亩。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领导干部党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被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成为淮南市一张亮丽名片。

在建林过程中,市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党员身体力行,一心扑在建林上,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新四军老战士单星同志任会长的时候,新四军纪念林建设从起步达到高潮,80多岁的单老,往返于山上山下,奔走在碑林之间。2003年6月,在建林的紧张时刻,他身体出现了症状,身患癌症的他需要到上海做手术,这个时候,他想的不是死亡,而是研究会未尽的事业!临行之际,他写下了这样的“遗言”:“纪念林是我难丢难舍的一件事,若能健康归来,将立即归队!”从上海回到淮南的第二天,他就急不可待地回到纪念林建设工地,他说:“我,归队了!”2009年11月,单星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淮南市原市长、研究会名誉会长宋长汉,把建设新四军纪念林看作是晚年最有意义、最值得去做的一件人生大事,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操持着纪念林的事情。在纪念林建设的最初岁月里,老伴身患胆管癌住进了医院,他坚持白天在上窑山上,晚上在医院病房陪护,就这样坚持了两年,老伴还是走了。宋老把所有的悲伤一一收起,又投入到新四军纪念林建设中,他说“老伴先我驾鹤去,哀思绵绵何时休?振作精神传红史,上窑山上度春秋。2011年下半年,宋老病倒了,先后三次住院、两次手术,大病初愈,他的身影又出现在纪念林的山岗之上。在2021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90岁高龄的宋老2个多月脱稿宣讲党史14场,受教育者1200余人。在淮南市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时,宋老不顾身体不适,3个月间亲自赴8个县区、21家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学习观摩,召开交流研讨会8次,撰写了《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淮南蓄势前行》一文,在淮南日报头版刊发,为淮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前行动力,多条意见建议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和点赞,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市政协原副主席、研究会前任常务副会长柴慎显,在建纪念林之初的选址、树种的选择等方面尽心尽力,特别是带队赴山东购买树苗时,为了节省时间,他们白天实地考察,晚上洽谈业务。为了减少支出,他们住小旅馆、吃路边摊,饿了啃个烧饼、喝口面汤,四个人出差两天吃饭总共才用了76元钱,却用最实惠的价格签订了30多万元的采购合同。

从杂草丛生的山冈,到如今林涛阵阵,这些老共产党员、新四军老战士用共产党员的信念和坚持建成了郁郁葱葱的新四军纪念林,在淮河之滨记载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历史,讲述着新四军精神代代传承的故事。这些老党员都是七八十岁,年长的已有九旬。他们始终不忘初心,在新四军研究会这个平台上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奉献余热,生动诠释了“七老八十诸老翁,离而不休劲未松;传承军史齐忙碌,不管春夏与秋冬的精神风貌。


2.webp


荜路蓝缕传薪火。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传承红色基因是他们的事业,也成了他们的使命,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

老党员们奔波于机关、学校、社区之间,围绕“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等主题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讲述党的光辉历史、新四军铁军故事,推动党史、军史教育进校园、进单位、进基层、进社区,带动每名铁军故事的倾听者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同时,党支部积极发挥《淮上烽火》会刊、新四军纪念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充分调动史学工作者、理事和会员的积极性,开展文献史料、烈士英雄事迹的搜集整理和研究编纂,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烈士精神的实质内涵,共征集《新四军在安徽》《新四军与淮南》等110篇主题文章,出版了《新四军与淮南市》等6部书籍,刊印6000册,为研究传承党史、军史编写了生动的教材,通过开展宣传阐释、主题宣讲、史料编撰等活动,把弘扬革命先烈精神融入社会生活中,先后被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授予“弘扬铁军精神突出贡献奖“老战士史料抢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领导小组授予“安徽省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3


为民服务步不停。党有号召、我有行动,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助力脱贫攻坚的征途上,他们躬身播撒一路深情,让“银发先锋的旗帜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

2007年,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老同志们多方奔走协调,启动上窑林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帮助林场职工搬出了简陋平房,住上了小康楼,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实现了林场职工多年来的“安居梦。为了解决包括渔民子女在内的学生“上学难问题,研究会的老同志们经过多番努力筹集社会资金320余万元,先后兴建了凤台县焦岗湖畔的集贤小学、杨村乡港南小学等教学楼,援建了定远县朱家湾中心小学教学楼。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党支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助力潘集区杨集村、苏咀村和大通区欢灯村等3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战。5年期间,党支部的老同志走访贫困村和贫困户达210余次,为3个贫困村筹集捐款和物资近50余万元,筹集15万元救治患有心脏病的欢灯村贫困儿童;筹集160万元为潘集区后湖区修水泥路,为苏咀村修排涝站,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五校三村又一林,老小边贫总关情;扶贫攻坚齐出征,服务现实步未停的动人画卷。

杨集村是淮南市潘集区一个偏远贫困乡村,距离淮南市区30多公里。全村共有33户贫困户,是架河镇唯一的贫困村。2016年的6月至9月,先后10次迎来了一批银发老人到村走访。“老同志们冒着炎热酷暑,到村子里来访贫问苦,帮助我们出谋划策,我们都很感动!时任杨集村书记李桂良逢人便夸。老同志们为贫困户捐助棉被97床和8万余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筹集8万元为杨集村的陶冠连、苏杰山等8个贫困家庭翻盖新房,资助1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兴建日光连栋大棚和两组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事迹在安徽省“弘扬铁军精神、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交流介绍。

“七老八十诸老翁,离而不休劲不松;传承军史齐忙碌,不管春夏与秋冬。百年正风华、践行在路上,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党员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桑榆未晚、夕阳正红的银发赞歌。